随着人工智能迈向更复杂的应用场景,单一模型的局限性逐渐显现,而多模型协同与上下文感知的需求日益迫切。从对话系统需要理解用户的历史语境,到跨模态任务要求无缝整合文本、图像等多源数据,AI 的发展正呼唤一种全新的协作范式。
模型上下文协议(Model Context Protocol, MCP)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崭露头角。作为一种专为模型间上下文传递设计的标准化协议,MCP 不仅提升了系统的连贯性和智能化水平,还为开发者提供了一个灵活、高效的工具来应对日益增长的计算挑战。
MCP 协议由 Anthropic 于 2024 年 11 月正式推出并开源。作为一家由前 OpenAI 研究人员创立的公司,Anthropic 以其在可解释性和安全 AI 系统方面的专长而闻名。
MCP 的设计初衷是创建一个开放协议,标准化 AI 模型与外部数据源及工具的交互方式,从而解决传统集成的碎片化问题。
MCP 的灵感部分来源于 USB-C 的类比:如同 USB-C 通过统一接口连接多种设备,MCP 旨在为 AI 应用提供一个“即插即用”的上下文管理框架。
模型上下文协议(Model Context Protocol, MCP)的核心设计遵循客户端-服务器架构,这一架构允许一个宿主应用程序与多个服务器建立连接,从而实现灵活的上下文传递与功能扩展。
通常而言,MCP 的技术框架围绕三个关键组件构建:主机(Host)、客户端(Client)和服务器(Server)。这些组件共同协作,形成了一个高效、可扩展的生态系统,为 AI 模型与外部资源之间的动态交互提供了坚实的基础。
简单来说,用户在 MCP Host 上发出指令,Host 通过 MCP Client 和 MCP Server 沟通,最终实现功能并返回结果给用户。
ClientSession
(协议层)和传输模块(如 stdio_client、sse_client
、websocket_client
)。ClientSession
负责生成和发送 JSON-RPC
消息,处理核心操作(如 initialize、tools/call
)。@server.call_tool
、@server.list_tools
)定义请求处理逻辑,管理“哪个方法调用哪个函数”。ServerSession
为每个客户端连接生成会话,处理 JSON-RPC
消息并调用注册的处理函数。FastMCP
自动配置 SSE 路由和工具管理,简化开发。MCP 的设计遵循以下原则: